今年以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我国经济主要运行指标出现了诸多积极变化,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稳中向好的态势,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继续改善。
经济景气度提高,质量和效益改善
从短期宏观经济运行看,订单、价格、企业存货和投资等一些快变量和先行指标表明市场预期向好、经济景气度上升;从中长期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看,产业结构优化和消费结构升级等有利于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因素正在释放积极信号。
短期经济指标反映经济景气度提高。从先行指标看,制造业生产趋向扩张,服务业延续较快增长势头。截至今年6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已连续11个月位于50%的荣枯线之上。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加快,企业补库存意愿上升,生产活动更趋活跃。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持续9个月稳定在54%以上的扩张区间,其中航空运输业、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较高景气区间,业务总量快速增长。从实物量看,用电量、货运量指标大幅改善。今年1—5月,工业用电量增速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铁路货运量增长15.2%,显示经济回暖迹象明显。
经济稳中向好,存在多种支撑力
从中长期看,我国经济发展处于长周期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正从上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迈进,经济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回旋空间。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多种支撑力。
微观主体有望焕发新活力。“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市场准入环境不断优化,新型政商关系正在形成,有力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快速增长。去年全国新增市场主体1651万户,增长11%;全年新登记企业550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达1.5万户。目前,我国市场主体数量位居全球之首,创业人数已经超过德国人口总数,市场主体数量也超过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市场主体总数。微观主体焕发活力,支撑创新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去年,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0万件,采用自主研发芯片的超级计算机等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新产业、新产品、新经济不断发展。新产业蓬勃发展。今年5月,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3%和10.3%,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新产品继续迅猛增长。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智能电视等新产品的产量均有大幅提高。新经济方兴未艾。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加快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对生产和流通方式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今年前5个月,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2.5%,比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快22.2个百分点,共享单车、网络约车、快递送餐、在线医疗、远程教育等新服务继续保持强劲增长。
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性缓解,部分领域风险隐患仍在积聚。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需要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
外部不确定性冲击尚未消除。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纷纷调高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但应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尚未完全到位,世界经济温和复苏的总体特征尚未明显改变,主要经济体政策变化带来的扰动性冲击仍有可能影响我国经济平稳运行。
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仍然较多。一是成本上升压力依然较大。一些税费等外部交易成本还没降下来,资金、土地、能源、环保、交通物流、劳动力成本和部分内部管理成本也使企业感受到较大经营压力。二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一些企业应收账款增加且**期拉长,出现资金周转困难。银行风险意识普遍提高,放贷愈加谨慎,部分小微企业融资比较困难。三是实体经济效益仍然偏低。由于实体经济利润率远低于虚拟经济,有的制造业企业开始向房地产、金融领域发展,以“辅业创收”弥补“主业歉收”。这种现象不利于产业升级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把经济增长潜力转化为现实经济增长
综合判断,我国经济底部企稳态势日渐明朗,特别是在市场预期稳步好转的背景下,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这有利于加快化解各类风险、解决重大结构性失衡问题,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中高速水平。当前,应加快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各项工作部署,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优化,把经济增长潜力转化为现实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实体经济竞争优势。进一步化解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切实降低实体企业成本,打通资金向实体经济流动渠道,加快“放、管、服”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通过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保持政策稳定性,推动供需均衡增长。稳定扩大有效需求,加大政府投资补短板力度,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民间投资发展信心和意愿;培育新兴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释放消费增长潜力;积极培育出口新增长点和新竞争优势,拓展出口增长空间。